News

近日,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在其年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2025全球汽车展望》中,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出了预测。报告称,在2024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的129个品牌中,有15个品牌到2030年仍将保持财务活力,占据新能源汽车总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三。该报告还预计,到2025年,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达到67%,而海外品牌的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
2025年1月,深圳车主林先生驾驶二手奔驰车在高速行驶中突遭强制熄火,险酿车祸。原来林先生所购买的是一辆抵押二手车。原车主赖某通过定位获知车辆位置,并遥控启动车辆,授意代驾司机将车开走。随后,林先生发现车辆被盗,并通过定位找到车辆开回。在此过程中,赖某发现车辆发生移动,遂多次通过手机遥控,让车辆多次执行远程熄火动作,以阻止林先生将车辆取回。事后,赖某自行投案。
毒辣的阳光,聒噪的蝉鸣,浓密的树荫,都在宣告着2025年的旅程已行至过半。回头看,上半年的汽车行业品尝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甜蜜滋味,却也在“内卷”的阵痛中不断反省与纠偏。
“反内卷”声浪下,行业生态正在重塑。6月,10余家车企陆续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减轻供应商资金压力,改善汽车供应链厂商生存环境。工信部近期也陆续对动力电池、智能驾驶、隐藏式门把手等伴随新能源市场兴起而带来的技术变革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收紧安全阀门。
7月7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宣布,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34505:2025《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正式发布。新的国际标准主要规定了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的评价流程与试验方法,明确测试场景暴露率、复杂度、危险度等评价指标的判定要求,并定义了测试用例生成的一般性方法及其必要特征。
中国汽车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市场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下明显改善,同比增速达10%以上,对车市整体增长起到很好支撑作用。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引领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出口量仍保持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迅速。
目前,上汽通用五菱、赛力斯(原东风小康)等中国车企已在印尼实现本地化生产。其中,作为中国在印尼首个大型整车制造基地,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2015年落地西爪哇省,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已形成年产15万辆的整车制造能力,并于2024年投资建设电池pack组装线,同步建成核心供应商园区。值得一提的是,该工厂2022年投产的五菱AirEV(右舵版)成为印尼本土首款量产的电动车型。今年5月23日,上汽通 ...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数十年前自主品牌学习、对标合资品牌的情况,正在反转。“追赶‘中国速度’是跨国汽车企业在华发展的惟一出路。”张琳谈到,“中国速度”是指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应用。
兼并重组浪潮的到来,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对于头部企业而言,这是扩大规模效应、强化技术壁垒的战略机遇;对于尾部企业而言,则是避免被市场淘汰、实现重生的最后窗口期。通过与优势企业整合,尾部企业不仅能获得资金注入,更能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体系,完成从“生存危机”到“转型升级”的蜕变。
如此高的关注度背后,实则是整个社会对汽车产业发出的时代之问:新生代汽车人才究竟该长啥样?在笔者看来,若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汽车产业未来将如何演变。时至今日,在中国市场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与之相对应,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变得炙手可热。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通过开设新课程、设立新专业等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例如,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相关课程;同 ...
在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看来,新车从发布到产能爬坡、交付上量需要时间周期。选择在7月份发布重磅新车,正是为了在“金九银十”传统旺季来临前完成市场预热、订单积累和渠道铺设,为下半年的销量冲刺奠定坚实基础。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并对违规企业采取严厉处理处罚措施。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行业质量监管的警钟,也引发关于如何精准界定监管对象、科学评估质量隐患的深层思考。